我國銅礦分布廣泛,已查明的礦產地除天津以外的所有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。其中,江西、西藏和云南的儲量超多,這3個省區的儲量占銅礦儲量的47.1%,銅儲量較多的還有甘肅、安徽、內蒙古、山西、湖北、黑龍江等6省區,這6省區的儲量合計占銅礦儲量的32.3%。以上9省區的儲量合計占銅礦總儲量的80%。
我國銅礦物具有以下特點:(1)適合選冶生產的銅礦物賦存于多種礦床類型。其中,具有重要開采價值的礦床類型有巖漿型銅鎳硫化物礦床、斑巖型銅礦床、夕卡巖型銅和多金屬礦床、熱液脈型銅礦床、火山-沉積塊狀硫化物型銅礦床、沉積型層狀礦床等。(2)礦石結構構造復雜,嵌布粒度不均,多為不均勻浸染粒度礦石,甚至有不少礦物嵌布粒度細微,成分復雜,難選礦石較多。(3)礦石化學成分多樣,伴生、共生多種有益有害組分,選冶工藝條件復雜。目前開發的礦區多數是綜合性的銅礦床。
銅冶煉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,但至今銅的冶煉仍以火法冶煉為主,其產量約占銅總產量的85%。銅的火法冶煉一般是先將含銅原礦石通過選礦得到銅精礦,在密閉鼓風爐、反射爐、電爐或閃速爐進行造锍熔煉,產出的熔锍(冰銅)送入轉爐進行吹煉成粗銅,再在反射爐內經過氧化精煉脫雜,或鑄成陽極板進行電解,獲得品位高達99.9%的電解銅。該流程簡短、適應性強,銅的回收率可達95%。但因礦石中的硫在造锍和吹煉兩階段作為二氧化硫廢氣排出,不易回收,易造成污染。近年來出現如白銀法、諾蘭達法等熔池熔煉以及日本的三菱法等,火法冶煉逐漸向連續化、自動化發展。
銅的濕法冶煉有硫酸化焙燒-浸出-電積、浸出-萃取-電積、細菌浸出等方法,適于低品位復雜銅礦、氧化銅礦、含銅廢礦石的堆浸、槽浸或就地浸出。
銅是與人類關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屬,被廣泛應用于電氣、電子、機械制造、建筑、國防等工業領域。銅及其合金的消費量僅次于鋼鐵和鋁。銅在電氣、電子工業中應用超廣、用量超大,發電機的線圈、電線、電纜等都是用銅制造的。銅用于制造各種子彈、槍炮和飛機、艦艇的熱交換器等部件,還用于制造軸承、活塞、開關、閥門及高壓蒸汽設備等,其他熱工技術、冷卻裝置、民用設備等也廣泛使用銅和銅合金。